
01
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.5个百分点。
这是继央行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.5个百分点后,又一次短时间内再度降低下调0.5个百分点。
下调后,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.4%,也就是说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,要向央行缴存8.4万元的存款准备金,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1.6万元。
央行为什么会在短时间连续降准?这会经济和市场带来哪些影响?
02
首先,我们来听听单仁资讯集团董事长,央视凤凰特约评论员单仁博士的看法。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货币政策提到了“稳健的货币政策”和“积极的财政政策”。
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不久,央行马上有了行动,那就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,这也是继7月15日全面降准后今年第二次降准,这次准备金率降低到8.5%,总共释放大概1.2万亿人民币的贷款额度。
这次的降准时间也非常契合,因为到12月15号有9500亿的中期借贷便利(MLF,我们有时候也叫麻辣粉)到期,也就是说,真正向市场增加的流动性是3500亿。
即使数额不大,但也会对经济,对大众,对资本市场带来相应的影响。
第一、稳经济更稳信心,稳定对资金需求量大的行业信心。
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意思就是各大商业银行可以增加贷款的额度。
连续两次降准,也是给予大众,特别是众多行业的从业者,吃一颗定心丸,表明国家对2022年稳经济、稳发展的决心。
从国际上看,2021年下半年以来,随着疫情的反复,全球经济景气度有所回落,能源价格上涨、供应链紧张制约了世界经济复苏。
从国内看,虽然上半年经济增速较快,但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定,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各种因素的影响,部分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仍然处于困境之中。
今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为4.9%,两年平均增速也是4.9%,都降到了5%以下,宏观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。
近期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也有所抬头,加重了市场紧张的情绪。
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全面降准,表明央行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决心。
在三季度,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有所上升。
每年的年末年初,是企业间结算、银行间结算的关键时点,社会需要更多流动性,去保持适度的结算平滑度,有利于大家做好2022年的规划。
货币适度宽松的信号,也是稳经济的信号。
对国家来说,借助金融系统释放流动性,目的在于对个别的资金需求量比较大的行业,比如说房地产业,保持相对的稳定,避免因为贷款额度的减少,致使部分大型房地产企业业务陷入全面停滞,包括恒大在内。
虽然国家不鼓励房地产行业,这是确定的政策大背景,但还是要保持房地产行业的基本稳定,避免大起大落。
第二、有限的资金供给,重点是精准扶持,精准施策。
之所以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工具,目的是要实施精准的产业扶持,不搞大水漫灌。
在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,也要求所有的商业银行精准的扶持中小企业、绿色发展、科技创新,制造业,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中的“专精特新”的企业。
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会影响货币供应量,从而也会影响资金价格,也就是利率。
下调存款准备金率,意味着可以供应的资金会增加,贷款利率可能会下行。
第三、对百姓来说,有好有坏。
对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来说,降低存款准备金率,释放适当的流动性,会降低我们贷款的成本。
对大部分需要供房供车一族来说,需要归还银行的利息会减少。
对企业来说,降准也会降低我们这些企业的融资成本。
当然,货币量的增加,会使银行之间隔夜拆息的利率下降,老百姓的存款利息收入也会减少。
对股票市场来说,存款利率的降低,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流进资本市场,将会给证券市场提供比较充裕的资金来源,对股市会有明显的正面推动作用。
03
接下来,资深投资人,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的观点。
在上周五的文章中,我说将从“中冰美火”到“中火美冰”,意思是说,中国将通过降准、甚至降息来释放流动性,美国要收紧流动性,抑制最近几十年以来最高的6%的通胀。
现在,降准如期而至。
降准是低成本、高效率、高透明度的基础货币投放的替代工具,但是,降准并不意味着我们会重走“降息”的“货币宽松加金融杠杆”的老路。
我注意到有三点——
1、对房地产行业的推动
2、降准会不会扭转人民币汇率的强势?
3、资本市场第11波牛市得到验证。
1、对房地产行业的推动。
从企业经营者角度来说,降准当然是好事,企业借贷的成本会下降。
我特别关注到在12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,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,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。
最近这一年,我们看到恒大、华夏幸福等房地产公司信用违约频现的背景下,这次降准是防风险与稳增长再平衡的体现,会逐步化解信用兑付的风险,防止房地产行业硬着陆。
预计保障房建设推进下,地产行业会逐渐转暖,也会拉动各行业的回暖。
2、降准会不会扭转人民币汇率的强势吗?
人民币汇率的最重要决定因素,是来自工业生产恢复的相对强的走势,利率关系反而是次要的。
降准后,人民币vs美元中间价,再创新高6.3498,逼近2018年的6.2764。
近期由于海外变种病毒影响,市场有出现滞胀的可能,出口增速有比较明显的起伏,但国内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,有望稳定良好的工业生产趋势。
海外和国内实体经济韧性的此消彼长,有望继续增强人民币的抗跌可能性。
3、从投资者角度来看。
最近一个月的文章中,我也多次提到【第11波牛市】,有兴趣的朋友,可以翻看我最近的文章。
大家也看到最近几天股市走势红火起来了,消费龙头贵州茅台股价从1525元重新回到2000之上,市值增加了6800亿,到了2.62万亿,和阿里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。
我回顾美国百年企业可口可乐等消费行业的走势,在经济调整期,消费行业就是最好的资金避难所。
随着以上分析,从房地产行业以及汇率影响,第11波牛市的牛角尖已经悄悄翘起来了。
04
最后是资深企业家、单仁行专栏作者士老帽老师的看法。
疫情反复造成经济低迷,资本市场犹抱琵琶,房地产市场危机加剧,中小企业陷入缺少后劲的境地,着实令人担忧。
当我们对影视,教育,金融,互联网等各个领域的“出轨”行为进行了有效治理,让一切价值回归向着共同富裕,和为人民谋福祉的方向。
毋庸置疑,这个美好的愿景还需要落地的时间。
正是在这个落地期,迎来了央妈1.2万亿的宽松货币政策。
这个时间,美联储正加大收紧货币来对抗通货膨胀,我们这一宽松的货币政策,让世界上两大经济体行为,一个踩刹车一个踩油门,产生了鲜明对比。
这种对比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后果,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。
后果,无疑取决于政策发布者对过程的掌控力度。
在经济内循环之下,央行一放水,繁荣也就锦上添花,“大河有水小河满”,就是“普度众生”,各行各业也会一视同仁。
这样一来,需求侧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,大家该生娃的生娃,该买房的买房,想发展的就行动起来。
当下的政策也表明一个问题,实体经济这一次应该,也必须得到应有的扶持,支持与救赎。
围绕实业兴邦的主题,金融给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,也必将起到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。
经济的发展都是自上而下发生,而诉求的自下而上呈现,取决于中小企业的吸金能力。可以肯定的是:中小企业终于有了机会,这是大概率事件。
但是,好事情如果和你没有关系,那就是别人家的好事情了。
没有关系,只会徒增烦恼。
仿佛公司混改,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,应该还是方向;越成功的企业,越应该懂得这个道理。
中小企业要在应用层面,特别是公有制的有益补充上,加大对接与深耕。
如此一来,每靠近一寸这1.2万亿,便有一寸的欢喜。即使一个人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东西,我们也要相信这一次是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我们从2021年的拥抱变化,也走向2022年的深耕特长,迎接挑战。
—
责任编辑 | 罗英凡
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
2021.12.10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