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是单仁行陪伴您的第1836天
在3月24日,国务院通过了两项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紧密相关的决定。
从今年1月1日起,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%提高至100%,同时改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清缴核算方式,允许企业自主选择按半年享受加计扣除优惠。
其次,对2021年到期的小微企业贷款,还本付息的政策会延期到年底。
这两项政策的意义和实际作用有多大?研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,到底意味着什么?
我们先来听听单仁资讯集团董事长,央视凤凰特约评论员单仁博士的观点。
在2018年7月的时候,国务院会议就决定,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%,适用领域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。
这次国务院会议进一步提出把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%提高至100%。
这是今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政策之一,相当于企业每投入100万元研发费用,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200万元。
这就是用减免所得税的方法,鼓励制造企业提高研发力度,鼓励市场主体的研发积极性,为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铺路。
另外值得特别关注的是,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改革研发费加计扣除清缴核算方式,企业自主选择按半年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,也就是说允许企业当年就能享受优惠。
让企业灵活选择结算期限,有助于增加企业资金流动性,降低运营成本,让企业当年就有获得感,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。
对企业来说,税前扣除越多,所得税就交得越少。
而且一家企业的研发费用本来就属于企业的成本费用,本身就能够税前扣除,这个政策不光让企业的研发费用能够正常的全额税前扣除,还能够多允许你扣除研发费用的100%,这就叫加计扣除。
举个例子,假设你企业2021年全年的研发费用是300万,而在2022年初汇算清缴时,你企业单就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就有600万(本身研发费用300万,另外给予300万加计扣除额度),按25%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算,就相当于可以少交75万(300*25%)的税款。
你看,本次新政策的研发减税力度是非常大的。如果制造企业想更多的减税,你要做的就是增加企业在总收入中研发投入的比例。
当然,我还要跟大家说一点,只有严格的财务流程,才能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。
我大概列一个流程表:
1、公司决定研发活动,并且给予立项。最好留下有立项报告,并且提出研发费用的预算,并且经过股东会或者董事会批准的有关文件;
2、如果对外委托合作,要和外部合作机构签订委托或合作研发协议。
3、签订的合作开发的合同协议,要在本地政府科技部门登记。
4、财务专门给予项目的核算,专门设立会计科目(研发支出项目及其子项目)
5、对于项目研发费用设立人工、设备、培训和其它辅助账目,同时,分月填制研发费用辅助账目;
6、填报《研发支出辅助账汇总表》作为财务报表附注报;
7、填报《研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归集表》;
8、收集准备留存备查资料,并且向主管税务局备案;
9、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年度纳税申报,申报享受相应优惠政策;
10、对在本年度发生的相关费用,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预交所得税核算的时候,就可以按照100%加计扣除;
11、留存以上整个过程中的有关材料,以备税局后续查访管理。
目前,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落实十四五阶段重点推动的政策落地。
对众多单仁行的读者来说,既要有用科技研发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意识,又要有针对国家政策的应用方法,同时要在内部做好这些政策落地的相关财务和税务报送的准备工作。
祝福中国有更多的品牌企业既能借助本次疫情,享受到中国企业走进全球的极大机会,又要享受到相关国家政策带来的利好。
那么,资深投资人,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是怎么认为的呢?
自从2018年中兴通讯、2019年华为事件之后,全国上下开始超级重视研发,国家推出的政策,也是为了支持企业研发。
那么,有关研发,我还思考了两个问题:
(1)如何创新研发?路径是如何?
(2)研发费用的处理。
先来看第一个,我们为什么要创新研发?
在清明假期,我看了两本书《走向自主创新》和《新火》,是北京大学路风教授整理了自己给国家科技局的报告,内容是高铁、液晶、汽车、电信、飞机等行业的发展规划报告。
这就是属于一手信息,分析了这几个产业是如何从合资发展到自主创新的历程。
有的朋友会觉得这其中产业和企业都很大,和我们中小企业没有关系。
但实际上,哪个产业和企业不是从小发展到大呢?
这里面的成长逻辑,是能够我们中小企业很大的启发。
就以我们现在看来已经是万亿级别的汽车产业为例。
中国在改革开放采用了引进、合资,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,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,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,中国汽车年销售额突破了1000亿,还是无法自主生产一台汽车。
知道最近十几年,中国汽车产业才开始了自主研发的道路,当年被誉为汽车狂人的李书福说:汽车不就是“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”吗?
比亚迪的王传福也是这种思维,用榔头手工敲出来的第一代吉利QQ、比亚迪F0车身。
就是这些3万元一辆的“手工定制”汽车,拉开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的序幕。
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,是依靠毛爷爷当年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战略,先在低端市场立稳了脚跟。
据说德国奔驰公司觉得低端车销量大,想看看自己是否能分一杯羹?于是就买了7辆哈飞“中意”面包车拆解。
德国工程师一拆解完,得出的结论是“奔驰没办法在相应的价位上提供具有相对竞争力的产品。”
这就是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多层次创新战略,这是国外巨头没有优势的地方。
李书福后来18亿收购了沃尔沃汽车,后来还持有戴姆勒奔驰9.69%股份。
比亚迪也是一路坚持研发,包括最近很火的比亚迪汉,它就搭载了比亚迪研发出的针刺不爆炸的刀片电池。
在4月7号,比亚迪还一次发布了7款新能源新车,王传福说未来全部都会使用刀片电池,来解决行业安全问题,目前所有新能源车企都在与比亚迪谈合作。
而在2021年,比亚迪的市值最高有7500亿,等于广汽集团、上汽集团、长城集团等几个车企的总和。
面对自主创新的抉择,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李书福当时的感悟:
“我想造一部自己的车,但是我们总站在外面看,站在别人家里看,看到的永远是劣势,啥也不会,啥也没有,等我自己进去看了,你猜我看到了什么?
“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”。
中国汽车行业前18年和后18年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创新路径,后一条逐渐壮大发展,开始走出了国门,
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,华为在电信、京东在液晶、中国的高铁都是这样的。
所以,像大到群狼环伺的汽车都能自主研发创新,我相信你的产业同样也可以。
好了,我们接着看第二点,研发费用的处理。
我选择投资的公司里,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处理方式,都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。
因为投入研发的费用比例、研发费用处理方式,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有很大的影响,严重的甚至有涉及财务造假的可能。
针对这部分的研究成果,我还专门整理一门《财务分析精华课》,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投资者避险、掘金。
我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研究的案例和数据。
我们先来看几个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,先看看贵州茅台。
2020年投入了5040万研发费用,但是对比980亿的营收来说,研发占比就只有0.05%,可以说少的可怜,联想到前段时间有关茅台申请院士的事件,呵呵。
再来看药企龙头恒瑞医药。
营收233亿,投入39亿,研发费用占比16.7%。
新能源车龙头比亚迪,2019年投入84亿研发费用,研发费用占比6.59%。
不同行业、不同企业盈利模式,投入研发费用和研发费用占比有很大区别,大家可以对比参照自己的行业。
那么,国务院通过的这个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%提高到100%的意义和实际作用有多大呢?
我用数据和大家直观来算一下。
某企业2020年的税前利润是2000万,用于研发的费用是1000万,加计扣除享受扣除75%。
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=(利润-研发费用 × 75%)× 税率
=(2000-1000×75%)× 25%
=(2000-750)× 25%
= 312.5万
再算算加计扣除享受扣除100%。
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=(利润-研发费用 × 100%)× 税率
=(2000-1000×100%)× 25%
=(2000-1000)× 25%
= 250万
100%扣除与75%扣除相差税费是321.5万-250万=62.5万
也就是说,企业一年增加了62.5万的利润,这也是国家在用真金白银告诉你,该去沉淀下来研发啦。
为什么很多企业起起落落,一旦行动波动,面临转型升级的时候,就感觉自己没啥核心能力,没什么竞争的底气呢?
我觉得李书福说的好,站在外面看,你看到的永远是劣势,啥也不会,啥也没有。
但是,进去看,你才能真正沉淀下来,看到一个行业的本质和方向。
这个“进去看”就是自己投入资源、投入资本去研发,参与到行业成长,只有这样,你的经历才能沉淀成能力,才能转换成核心的竞争力。
2021.04.09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