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是单仁行陪伴您的第1811天
今年是中国“十四五规划”的开局之年,在上周五的时候,我们就讲过,未来五年,也就是从2021到2025年,全球科技革命将进入叠加爆炸的历史性阶段。
随着技术迭代引发的就是行业的变革和爆发。
但是,我们站在商业的角度,不得不去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。
假如一家小企业搞技术研发获得了成功,它的结局会不会是给大公司做嫁衣呢?
我想一起来看一个例子。
“嘿,Siri,你喜欢苹果吗?”
“小爱同学,你喜欢小米吗?”
当你唤出苹果手机或者小米手机中的语音助手,问出这些问题的时候,语音助手总会给出一个死忠粉的幽默回答。
2011年,苹果发布全球首个语音助手Siri,成为了iPhone 4s最酷的功能之一,这也让iPhone4s在一个季度之内,卖出了4000万台的夸张成绩。
在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后,语音识别得到了光速的发展,随着人工智能的加入,这个行业已经成为了未来最为热门的赛道之一。
但是,各位知道吗?
Siri并不是苹果所研发的,作为帮助研发出Siri的幕后英雄,还有一家很多人都没听过的小公司Nuance。
而Siri的发布,也成为了Nuance最后的高光。
一家小公司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,却没能在商业化的道路延续辉煌,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
Nuance脱胎于斯坦福国际研究院,他最开始是提供技术咨询服务,但他们发现,自己跟有钱有人的大企业在一个热门的赛道里竞争,完全没什么优势。
于是他们回归了老本行,选择了当时非常冷门的语音识别行业,推出了一系列的语音交互软件,例如nuance 7、speech objects。
从小众技术型赛道开局,虽然市场小点,需求也少,但往往可以避开巨头,利用技术优势实现领先。
这种强技术的冷门赛道,马太效应也非常明显,也就是强者愈强,弱者愈弱,头部企业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收拢市场的红利。
从2000年开始,在没有强力玩家的情况下,Nuance开始了收购之路,在十多年的时间通过各种资本手段,陆续收购了超过40家企业,涵盖了语音、输入法、听写诸多的相关领域。
大肆收购,扩大了公司在相关领域的覆盖范围,也积累了大量的专利数量,Nuance的野心也体现了出来,它想成为语音领域的规则制定者和基础技术提供商。
但收购的重点在于什么?
资源的整合和经营。
那个时候的Nuance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,市场地位也是飘飘然,特别是在取得了苹果的大订单后,营收迎来暴涨。
在2012年的全球智能语音市场,Nuance独占了62%的市场份额。
眼看着前途一片光明,Nuance就要奠定自己在语音领域的霸主地位的时候。
Nuance怎么都想不到,自己干的语音识别这个小众冷门的技术赛道,即将引来群狼环伺,而且成为下一代的流量风口。
商场如战场,有时候商战是非常残酷和现实的。
进入到新的万物互联时代,科技行业的大佬开始产生一个共识。
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,不管是手机,电视,汽车都只是载体,人工智能流量入口在于交互,在于沟通。
于是,巨头们亲自下场了。
谷歌推出了自己的语音助手Google now,微软推出了cortana,亚马逊推出了echo,苹果开始深入学习语音,将Siri开发到全品类产品中。
这些巨头下场,面对昔日的第一名,只用了三招,Nuance就被打败了。
哪三招呢?
1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大量收购智能语音企业,换取专利技术。
2、扩招研究人员,投入大量资金加大研发,动辄就是上百亿的研究经费往下砸。
3、高薪挖人,带头去挖Nuance墙脚的那就是苹果了。
两年时间内,苹果把Nuance的首席技术架构师、首席科学家、研发副总裁一股脑全挖走了。
没了技术带头人的存在,Nuance对语音行业保持的技术领先很快就被大公司们追赶了上来,护城河顷刻瓦解。
2017年,Nuance占全球语音市场的份额降到了只有一半31%,而这一半的蛋糕全被苹果、谷歌、微软给瓜分了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,科技巨头们在有了技术之后,可以结合自己庞大的产业链和业务盘,给语音技术的未来发展制定方向,成为这个领域的基础技术提供商实现垄断。
那个时候,Nuance就彻底没了容身之地。
但可悲的是,Nuance这样的小公司对于苹果、微软、谷歌这些巨无霸企业的招数基本上没什么还手之力。
在国内,我们前面说到的这样的情况,那也是比比皆是,不说以前大家一直诟病的“走别人的路,让别人无路可走”的腾讯。
就拿正在冲刺国内激光雷达第一股的禾赛科技来说。
长期以来,激光雷达被喻为自动驾驶汽车的“眼睛”,它能帮助汽车及时躲开障碍物。
同时,激光雷达也是公认的自动驾驶三大关键传感器技术之一,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。
禾赛科技是目前中国专注于激光雷达研发的顶级企业,拥有500多项专利,还拿到了百度投资,有一批稳定的客户。
有钱有技术有生意,看起来形势好像一片大好?
实际上,禾赛科技的处境有那么一点点尴尬。
为什么呢?
因为华为下场了。
禾赛科技引以为傲的技术,在华为面前,你还能抬得起头吗?
那是个大问题。
禾赛科技走的是机械式激光雷达路线,一台激光雷达近1.3万美元,而华为前不久推出了96线激光雷达,应用在了北汽新能源旗下车型。
最关键的是,华为一口气把激光雷达的成本干到了200美元。
1.3万美元对200美元,这是个什么概念?这仗还要打吗?
我们要明白一件事,小众行业之所以小众,冷门为什么会冷门。
并不是说技术门槛有多高,而在于需求和场景应用上。
需求固定,就意味着这个赛道的强力玩家不多,市场和客户群体很稳定。
没场景应用,就意味着这个赛道是一个孤立的状态,很难与其他业务产生链接,要一条道走到黑。
所以,对于巨头来说,在市场不需要的情况下,去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去布局一个不相干的行业,那显然得不偿失。
但对于创业者来说,在创业之初专注于一个自己有一定优势的小众市场,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。
在小众市场里耕耘技术,利用互联网成交客户,进行差异化竞争,再小的企业都能做成大的生意,这样的例子特别多,我们单仁资讯很多的学员就这么发展起来的。
但是,作为企业的经营者,我们还必须想到另外一个问题,接下来呢?未来该怎么做呢?我们以后怎么办呢?
是继续在这个行业做到极致,还是选择别的行业多元化发展?
假如明天就有大公司进入同一个领域,我们怎么办?
同样,我举一个例子去回答这个问题。
人脸识别,过去这是一个冷门行业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,人脸识别成为了热门领域,它同样关系到了人与物品的交互和数据收集。
我们来看看人脸识别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是怎么做的?
旷视科技在人脸识别领域,先是以“Face++”扬名,一手紧盯着阿里巴巴、蚂蚁金服、华为这些行业巨头成为核心客户,一手攀上国家公安部、税务总局、中信银行这些政府和央企。
把重要客户做分类,不把同类型重要客户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同时,把自身的核心技术,辐射向多个行业和领域,扩大自身的产品附加值和空间。
最初,旷视是在冷门的安防领域落地,以智能摄像头硬件为起点。
在获得了一些成就后,旷视把触手伸向了金融、移动互联网、公共出行领域。
在公共出行领域,它为滴滴、神州租车提供人脸识别技术,对特定的司机身份进行核验,在金融领域,它为每一次登陆和支付提供人脸识别,核对持卡人的身份是不是正确。
甚至,在AI+零售这些相对没那么重视的地方,旷视也有着自己的布局,给多家连锁便利店、健身房、咖啡厅和品牌专柜提供智能的解决方案支持。
各位看懂了吗?旷视科技的布局和想法是什么呢?它又是怎么避开大企业的竞争?
各位,我想问一问,一个热门的赛道,对巨头的吸引力在哪?
是更大的数据入口和市场空间。
巨头更需要的是一个通用型的产品,能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。
但对于特定场景化的应用需求,特别是基于特定场景定制的B端产品,没有哪个巨头愿意去干,这是属于我们中小企业的机会。
虽然说巨头可以调动的研发资源,明显大于一般的中小企业。
但实际上,巨头也有盲区。
对于场景化程度较高的特定行业,和需要定制的B端业务,只要能实现提前卡位,积累起足够的数据,巨头在这个领域当中,也很难实现反超。
具体到商业模式上来说,中小企业把自身定位为解决方案提供商,而不是基础技术提供商,就像同在语音领域的科大讯飞,基于特定行业形成了解决语音方案的提供商。
未来,我们中小企业应该更进一步的去做深度研发,同时要对市场深度了解,把自己的技术门槛放在场景化程度高的赛道上,逐步构筑起在细分领域的数据优势。
这是决定我们未来,在直面企业竞争中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。
最后,我还是想问大家一个经典问题。
假如腾讯和阿里明天就要进入你的行业,你会怎么办呢?
2021.03.15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