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各位,昨天你剁手了吗?你有没有给国家的GDP增长贡献了一点点呢?
别着急,我们来算一算。
先来看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,从11月1日到11日0点30分,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季实时成交额突破3723亿元。
而他的对手京东,双11全球热爱季累计下单金额突破2000亿元。
把这两家加起来,双方一起高达5723亿,这个数字什么意思呢?
也就是14亿中国人在双十一期间在天猫和京东上平均消费了408.7元。
特别是阿里的成绩比去年双十一全天的2684亿高了近39%。
但是,刷新双十一纪录的阿里总部,并没有人像去年一样露出开心的笑容。
11天的购物节下来,看的出来阿里今年依旧费尽了心思,但是在亮眼的成绩背后,也藏着一丝艰难。
双十一这个购物节,对整个市场来说,不像过去那么带劲了,好像已经失去了“狂欢”的味道了。
我们先来看一看今年的双十一,在营销策略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警醒的地方。
首先是活动时间和营销工具的联动。
过去大家都是在11号这一天去做文章,去搞活动,把所有的准备都聚焦在一天当中完成,但是今年,活动时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。
淘宝将双十一划分为两个阶段,1-3日是第一波,到11日是第二波,把“光棍节”变成了“双棍节”。
京东比天猫做的更加精细,时间段划分更细,1-8日为专场期,9-11日为高潮期,12-13日叫续售期。一口气持续了13天。
这两家联手把双十一“狂欢节”的概念做了进一步延伸,打造出了一个“双棍节”的概念,希望用两波节日,来刺激大家进行再次消费。
还有,在营销工具上,他们做了非常复杂而且密集的联动。
我们先从时间的维度来看,10月和11月出现了两次预售定金立减活动,而且几乎扩大到了绝大多数商家。
为的是在前期能够锁住订单,用一个主打产品作为引流,先把消费者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。
这样的营销逻辑其实还是蛮符合买家的思维,假如在我的购物车上躺着一个我还没付钱的东西,也是我想要的。
我就一定会想着在规定时间付款,而且我总是再去看看商家有没有更加优惠的产品。
那么这个时候,就是转化的黄金时间,每个消费者的注意力是非常精贵的,特别是在双十一这种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的时候。
你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,什么可以直接快速的打动你的顾客?
我们从用户的角度去看双十一,消费者最大的需求是什么?
是优惠的购物。
所以,优惠、优惠、优惠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。
无论是跨店满减、裂变券、购物车惊喜券,还是秒杀价,价格是双十一所有消费者最敏感的痛点。
这一次,其实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策略,是购物返红包。
你每一次的购物都能得到一笔不多不少的无门槛红包,可以马上用在下一笔购物里。
对于很多三线、四线的下沉市场,购买力不强,目标产品分散的用户来说,这样的做法还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。
从结果来看,大部分人都利用购物红包买了点小件商品和便宜的生活用品,不知不觉又买了更多的东西。
这次的双十一,营销工具与活动时间保持了高度的联动,无时不刻不在刺激用户的眼球。
这也是为什么把时间拉长之后,还可以保持大家的购物欲望,刺激消费,这点设计方案特别值得大家去学习和借鉴。
当然,整个过程也有不少我们应该警醒的地方。
营销工具的初衷再好,一旦在执行层面的环节出了问题,对于消费者就显得过于刻意和复杂了。
今年的双十一被拉长之后,各大电商在优惠券和活动设计的规则上,那真的叫眼花缭乱,比去年只多不少,让人感觉就是看不懂。
去年的游戏玩法在今年得到了延续,不过在形式上改成了养成游戏,也就是你可以组队拉人头、可以相互PK等等。
各种品类的优惠券层出不穷,金额有小有大,大家领券都领不完。
但问题是,这样的结果叫做换汤不换药,反而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。
怎么说呢?
第一、耗时与实际补贴并不相符。
淘宝每次双十一举办的游戏活动都极其的耗费大家时间,几乎是刻意的把用户留在商品会场。
但是,往往在游戏活动结束的时候,拿到的实际补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,整体的玩法玩下来也没省多少钱。
这就导致了很多人中途退出,甚至拒绝参加,游戏活动逐渐成为了摆设,消费者还觉得自己受到了愚弄。
第二、优惠规则太复杂,在玩文字游戏。
电商平台在双十一的营销工具和策略上,能看得出来费尽了心机去做设计。
但活动规则设置的过于复杂,无论是品类和金额都做了种种限制。
大家一看,我等了半天的大额优惠券原来是满1000才能用,我想买的产品又不属于优惠券的适用范围,再加上有些补贴是通用的,更加需要考验我们的计算能力。
为了省下几十块钱,很多消费者把读书时候的劲都使出来了,一笔一划仔细计算。
结果呢,你怎么算,还是算不过商家的文字游戏。
就像今年大部分商家为了促销,都打出了像前1000名买一送一,前2000名送大额优惠券。
但是,要知道天猫双11的订单峰值高达58.3万笔/秒。
在这么高的峰值下,作为顾客,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第几名。
而很多商家故意的把产品价格调高,让你误以为自己能以一个优惠价买到两件产品,或者是比平时更便宜的购买。
实际上,可能我们买的没有想象的那么便宜。
这就让双十一失去了原来的意义。
在阿里刚刚创立双十一的时候,那时的淘宝总裁,也是今天的阿里集团董事长张勇说:“应该让消费者能在双十一好好的玩一玩”。
但是,今年呢,现在呢,怎么感觉是百万级的商家在狂欢,在割消费者的韭菜呢?
任何一个营销活动假如脱离了给消费者提供便利,双赢的目的,反而让消费者感觉被折腾,那这样的活动迟早会被大家所淡忘,所淘汰。
等到大家回过神来,在确认收货之前,发现不划算又选择退货,那么上千亿的成交额,有多少是有效成交呢?
那些存放在阿里巴巴的巨额交易资金,又能给阿里带来多少利息呢?
我们不得而知。
其实,这一次的双十一中,有一家电商没有晒出来自己的成绩单。
是谁呢?
那就是拼多多。
用拼多多的话来解释说,拼多多并不看中数字,并不希望去粉饰自己的成绩。
它的潜台词毫无疑问是对着阿里和京东去说的。
阿里有每年一度的双十一,但是,拼多多有天天都在刷着存在感的百亿补贴。
11月10日的决战前夕,拼多多把刚上市的iPhone12放在了百亿补贴专区里,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玩法,在价格上直接简单的砍掉了600元。
我们去纵观电商行业的发展历史,百亿补贴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。
本来这三大巨头都是有着各自优势,在各自的领域发力。
淘宝以产品多样化为主,京东主攻自营店和电子产品,拼多多过去一直专注于三线、四线、五线的下沉市场。
结果,拼多多就觉得我的增长速度还不够快,下沉市场还不足以支撑起自己的未来,想提高就得去抢别人的份额。
这样一来,大家的用户变得越来越重叠了,逐渐从过去的“你促销你的用户,我促销我的用户”变成了大家一起争夺同一批用户。
目前,拼多多在淘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了40%,阿里的财报也提出过,新用户增量有70%以上都是来自于下沉市场。
在拼多多用百亿补贴开启价格战后,逐渐僵硬的电商格局又会逐渐迎来变化。
像今年的6.18就能看出,阿里看似高枕无忧的大门外,不仅仅有京东这样强大的对手,现在还多了一个拿着大棒,粗暴简单的“野蛮人”拼多多。
阿里的竞争环境已经越来越激烈了,尽管还掌握着体量上的优势。
但是,京东、拼多多以及新入局的抖音、快手都在虎视眈眈。
双十一,作为一个中国电商的大节日,未来肯定还会持续的走下去。
但是作为造节人的阿里,如果不能深入消费者的需求,在消费端做出改变,继续的用新瓶装旧酒。
那么,想要在原来体量上获得一个稳定的高增长,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消费者其实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。
毕竟都狂欢了十一年,时代在变,对手也在变,明年总不能继续让大家蒙着眼睛狂欢了吧?
2020.11.12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