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,准备在香港上市。 这好像有点不对劲了,大家有没有觉得,共享出行的第一股,那肯定是这个行业老大滴滴。被戏称为捡漏霸主的嘀嗒,它是怎么先滴滴一步,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呢?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会捡漏的企业,它是怎么样从一家小企业发展壮大,而且能与滴滴抗争,最后被逼着走向了上市的发展道路。 百车大战中国第一家网约车公司我想大家可能已经不记得了,他叫“易到用车”。在网约车鼻祖优步成立的两个月后,易到用车就在中国上线了,这比
最近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,准备在香港上市。
这好像有点不对劲了,大家有没有觉得,共享出行的第一股,那肯定是这个行业老大滴滴。
被戏称为捡漏霸主的嘀嗒,它是怎么先滴滴一步,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呢?
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会捡漏的企业,它是怎么样从一家小企业发展壮大,而且能与滴滴抗争,最后被逼着走向了上市的发展道路。
中国第一家网约车公司我想大家可能已经不记得了,他叫“易到用车”。
在网约车鼻祖优步成立的两个月后,易到用车就在中国上线了,这比滴滴早了整整2年时间。
今天你有了什么新模式,新思路,明天就能传遍整个互联网的大街小巷。
就像前段时间蚂蚁金服的基金配售,不到一个月时间,700万人线上购买,就连街边上的大爷大妈都开始在盘算蚂蚁金服的基金回报率了。
所以你想想,过去有一个新创意,新商业模式就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。
但是今天你还得考虑它的生命周期有多长,怎么样在互相模仿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。
2010年,易到用车成立,大家一看,诶,这个商业模式不错啊,共享出行的思维特别潮啊,那我也来做。
结果到2012年才两年时间,快的、滴滴差不多有近百家网约车品牌喷涌而出。
这么多网约车品牌在市场上,大家又不是来找朋友的,都是要打破头抢生意的。
我们对比一下现在滴滴网约车的价钱,还记不记得原来网约车的价格?
那个时候,在手机的应用市场上,我们能下载一个屏幕的网约车软件轮番使用,其中不乏为了抢占用户,把价格补贴到“0元出行”的平台。
其中的大户,滴滴、快的、优步更是生怕钱砸的少了,巴不得用户来长期的薅羊毛,能够留在我这。
那乘客呢,出门坐个车都不要钱了,司机不光里程费用,还有平台各种激励。
商战打到这份上,真的就是看谁的现金流更充足,谁才能活得下来了。
而嘀嗒出行,正是在各路神仙资本酣战之际,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,悄悄的进了市场。
它的业务核心并没有放在打车上,而是集中在当时很冷门的拼车和顺风车领域,与各路烧钱的神仙们都没有一个直接的竞争关系。
你们打你们的,我闷不吭声,低头发大财,在下一个领域等着你们。
作为一个创立不久的小企业,想要赶上行业风口,运气好能留个全尸被别人收购;
运气不好你就直接被资金雄厚的大企业用价格战给打烂了,最后连体面都没有。
就像最近又宣布降价的特斯拉,消费者是一边骂特斯拉不干人事,好好一车企变成了赌场,尽割韭菜,一边却期待着特斯拉再降价。
毕竟嘛,消费者,有那么一个属性是永远存在的,那就是对价格很敏感。
所以,真正在内心里哀嚎的都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,这个价格真的要屠杀整个行业了。
在行业风口面前,有资本的企业可以存活,但笑到最后的,并不一定是资本为王,而是有视野,有格局的企业。
嘀嗒敏锐的看到了市场的过度狂热,避开了最容易夭折的诞生期,选定了网约车的下一个赛道,拼车和顺风车。
他知道,在资本的狂热和对赌之后,行业必将迎来洗牌,商业一定会重归理性。
更有效率,性价比更高,盈利空间更大的顺风车模式一定能成为下一个增长点。
事实也是如此,在滴滴进场前,嘀嗒已占据了顺风车市场近70%的市场份额。
现在打不过你,但是我可以判断行业的发展,跳到下一个赛道耕耘,以逸待劳等着你,这种小企业的商业智慧我想特别值得大家去学习。
那就是行业颠覆者,腾讯、阿里的亲儿子,Uber中国的合并者,打价格战无敌手,还总说自己不盈利的滴滴了。
嘀嗒虽然是顺风车市场的先行者,但面对在管理、经营、资本、团队上都完胜自己的滴滴,也只能感叹一句时也命也。
结果,时代还真就眷顾了嘀嗒,嘀嗒捡漏的天性再次证明了谁才是顺风车行业的宠儿。
2018年,两起命案让滴滴宣布无限期下线顺风车业务,创始人程维不得不自己站出来道歉,而且开除了顺风车业务的管理层。
嘀嗒虽然也采取了下架夜间顺风车业务的措施,但他已经汲取了滴滴身上的教训,在滴滴退出顺风车市场的空白期再次卷土重来。
纵观嘀嗒的发展路线,他初期是极力避免与大佬同一个赛道竞争,并且找到了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,提前布局,以逸待劳。
在迎来滴滴的价格战时,嘀嗒积累了1.3亿美元的融资,让自己还能有反击的力量,并且用差异化打法。
滴滴主攻一线城市,那嘀嗒就主攻二三线城市,避其锋芒,在细微处找增长,不至于一下就被滴滴淘汰出局。
相较于滴滴看重于高速增长,嘀嗒更在意的是有质量的增长。
但是滴滴在这一方面却比较追求速度,同一个滴滴车主既可以注册快车、专车,也可以注册顺风车。
所以在顺风车安全事故后,嘀嗒靠着坚持做真顺风车,在空白期成功坐稳了行业老大的位置,并且成功盈利。
嘀嗒目前占有了7成的顺风车市场份额,但是估值依旧远小于滴滴。
实力深厚的滴滴在去年逐渐恢复了顺风车业务,现在又布局了青菜拼车、花猪打车,远途出行的业务,不断在完善出行上多元化的业务体系。
我想嘀嗒能做的其实并不多,我们不妨看看嘀嗒的融资时间。
2014年11月,获得IDG 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;
2015年1月,获得易车领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;
2015年5月,获得崇德投资领投的1亿美元C轮融资;
2017年3月,获得蔚来资本未披露具体金额的D轮融资。
我们从时间轴上可以看出,嘀嗒到现在已经有3年未获得任何融资了。
当然只能选择了上市,不难猜测急于上市的背后,是嘀嗒急需资金来支持后续的业务发展。
这场竞争还在持续,嘀嗒没有选择束手待毙,而是走了上市这个更激进的道路,滴滴在这个时候也抛出了百亿补贴的活动。
我们现在判断输赢还为时太早,但我们所有企业都可以通过嘀嗒的竞争历程,懂得这几点。
第一,初创企业可以下注在下一个差异化的赛道,避开前期竞争,撑过最危险的夭折期,将差异化做到极致,也可以实现盈利,甚至是逆流而上。
首先是要懂得用户的需求在哪里,然后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上,去思考这个业务的性价比和生命周期。
能跳出行业的格局去思考行业未来的前景,找到下一个增长点提前布局,就像嘀嗒找到了顺风车一样。
用户每一次的使用,其实都是一个在加深双方信任的体验过程。
企业不能为了当下的增长和规模,就放弃行业原则,忽视了用户的体验,特别是用户的安全,跑得太快也容易让自己摔一个大跟头。
就像顺风车占据嘀嗒近八成交易额,一旦出现问题,嘀嗒很难存活。
但对于滴滴来说,即使2018年暂时下线顺风车,完全可以靠其他业务继续发力。
当然,这也是小企业的一个无奈之处,你要知道任何业务都是有一个天花板存在的。
如果你的核心业务天花板是肉眼可见的,你就最好得在行业还未成定局时,寻找下一个相关业务作为新的增长点,提前布局。
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一点,机遇虽然很重要,但把握机遇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