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最近,有一篇文章叫做“外卖骑手,被困在系统里”刷屏了整个互联网。美团、饿了么的外卖骑手被系统算法不断压缩送货时间,因此疲于奔命。 这份职业成为了一份“与死神赛跑,和交警较劲,和红灯做朋友”的高危职业。 这篇文章引起了公众强烈的反响,美团和饿了么同时遭遇到了“社会性死亡”的舆论危机。而在面对公众的谴责的时候,饿了么和美团这两家巨头先后用了两篇公关稿,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舆论。为什么反应迅速的饿了么被骂上热
最近,有一篇文章叫做“外卖骑手,被困在系统里”刷屏了整个互联网。
美团、饿了么的外卖骑手被系统算法不断压缩送货时间,因此疲于奔命。
这份职业成为了一份“与死神赛跑,和交警较劲,和红灯做朋友”的高危职业。
这篇文章引起了公众强烈的反响,美团和饿了么同时遭遇到了“社会性死亡”的舆论危机。
而在面对公众的谴责的时候,饿了么和美团这两家巨头先后用了两篇公关稿,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舆论。
为什么反应迅速的饿了么被骂上热搜,看起来迟钝的美团却备受赞誉?
而外卖员困境的背后,又有哪些商业逻辑我们可以去参考或者去借鉴呢?
危机公关有一个黄金24小时原则,也有5大应对原则。
在文章引起大众关注的当天凌晨,饿了么公关就马上发文。
我们从双方做法上来看,饿了么选择让客户“自由选取多等5分钟”,美团选择了“给予外卖员额外8分钟的弹性配送时间”。
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,都是给外卖员多一点时间,让客户“等一等”,那为什么饿了么就被骂了呢?
在危机公关里,最重要的一项前提就是摸准公众的心理。
只有先确定了下限,你才能结合公关5大原则去提升上限。
对于外卖员的遭遇,大众心里肯定是同情的,其次是对于平台借助于算法,肆意压榨外卖员的愤怒。
所以,在这次舆论中,公众期待的是外卖平台,你得有一个认错的态度。
饿了么的解决方案,实际上没去承担责任,把平台系统与外卖员的矛盾转移给了买家,让买家来选择“等还是不等”。
这种表达的方式会给用户一种,是因为我的过分要求才导致了外卖员现在这种境遇。
潜台词就是指责用户,是你想要快速送达,才使得外卖员产生这样的结果。
万一我点了等待5-10分钟,系统就默认我是不着急的客户,以后在算法排序的优先顺序上把我放在最后怎么办?我当然不愿意。
万一我不点这等待5-10分钟,外卖骑手就会认为是我没给他时间,不体谅他的辛苦,可我要吃饭的需求又有谁来管呢?我可是付了钱的。
没做好就是没做好,没有借口,系统的问题,终究需要系统背后的人来解决,我们责无旁贷,有几件正在做的事,给大家汇报一下:
所以你会发现,美团是首先认错,承认是自己的问题,接着马上用一种向领导汇报的态度给出解决方案。
其次在讨论延长配送时间的表述上,也巧妙的避开了用户的责任。
所以,商业,不求你做的有多出色,只要比你的同行优秀那么一点,用户就会自动放大你的好处。
世界上没有错误的用户,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企业,这是营销的真理。
即使公关只是表面做做样子,那也得摆正态度,站直了身子唾面自干。
在2017年9月,支付宝联合16家基金公司推出了一组海报,这组海报的主题是:“年纪越大,越没有人原谅你的穷”。
这份海报一出,立刻引起行业和社会的愤怒,很多网友表示这些“挖苦人”的语句触碰了自己的底线。
其实支付宝的这次营销逻辑非常简单,制造“痛点”,引发用户的危机感,顺势营销自己的产品。
这种制造“痛点”的营销早就屡见不鲜了,化妆品、健身房、幼儿教育都是做痛点营销的高手。
1.用户心理其实认同自己的这个“痛点”,只是平时不愿意承认。
2.企业的营销指向的是为用户解决这个“痛点”,注意,是要给出解决这个痛点的方法。
比如说化妆品或者健身房的营销,逻辑很简单:“我懒,所以我胖”,“我不漂亮,所以我没有吸引力”。
其实,潜在受众也在隐隐认同这个逻辑,但关于个人隐私不好直白的说出来。
去讲述产品的特点,从而形成消费动力,吸引顾客通过健身,化妆去消除自卑和痛点。
每个人都会有问题,而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帮客户解决掉问题,而不是放大问题,放大痛点。
支付宝创意当中,光顾着嘲讽用户的穷,却全然忽视了用户被嘲讽过后会怎么想。
我是没钱,可我难道能通过支付宝那点利息变的有钱吗?
只是触及“痛点”,却不能帮用户解决“痛点”的营销,就是站在用户的对立面上,站着说话不腰疼。
所以,始终站在用户这边,就是我要说的营销的第二大真理。
让我们把目光再挪回到这次问题本身,外卖员的困境,究竟是谁造成的呢?
其实我们从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外卖巨头的竞争发展历史,可以找到一些头绪。
2017年上半年,饿了么、美团外卖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41.7%,41%。
中国的外卖市场处在楚汉争霸,双方平分天下的局面。
2017年8月,饿了么正式并购百度外卖,合并后的市场份额一下子就冲到54%,为了一口气打垮美团外卖,支付宝首页还接入“饿了么”的入口。
但是让饿了么想不通的是,美团外卖的份额还是在不断的上涨。
2019年,美团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了64.6%,饿了么下滑到35.4%。
而问题正是出在了造成外卖员困境的元凶——算法身上。
饿了么的底层技术平台,一开始是几个交大大学生从0开始搭建起来的,系统的扩张性不足。
而且在地推和人员管理上的经验也不足,饿了么的每单成本,很显然比美团要高。
美团作为掀起外卖平台“百团大战”的幕后黑手,在成本运营、补贴管控、地推管理、高管心智上,比饿了么更加优秀。
饿了么在抵抗不住后,寻求到了阿里的支持,但美团这个强敌背后站了个大佬,那就是腾讯。
支付宝给饿了么接入入口,“社交皇帝”腾讯同时也给美团流量支持。
为此,在2018年还有过一个小新闻,我记忆特别深刻。
当时美团调动了大量的算法工程师进行研发,而且在关键时刻向腾讯求援,腾讯技术团队也加入进来,加了一个月的班,有的工程师加完班直接晕倒送进了医院。
而新算法系统带来的结果很明显,美团外卖的每单浮亏明显比饿了么要低,以至于美团外卖给骑手的工资和补贴,逐步比饿了么要高。
这也是美团骑手都强调“你不想干,有的是人想干”的根本原因所在。
算法让美团外卖送的更快,用户更喜欢点美团,进一步让美团的订单成本更低,让美团能给外卖骑手补贴更高。
可以说是算法让美团弯道超车,后发制人,战胜饿了么的头号功臣。
也是让外卖员能送的更快,送的更多,能挣更多钱的衣食父母。
中国的外卖行业已经进入了只有两家巨头的寡头竞争时代。
网络外卖行业已经出现十年多,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乡镇县,可以挖掘的增量需求都基本上被挖掘殆尽了。
最优解就是利用算法提升自己的效率,降低自己的成本。
算法对于配送的优化和提升,不光吸引到了更多的客户,而且让原本1天只能配送50单的外卖员现在可以配送100单,整整增加了一倍。
但是配送的单量翻倍了,会带来骑手收入的翻倍增长吗?
生产效率的提升会带来平均每单收入的下降,其中别忘了企业自己也要盈利。
所以,骑手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,不得不陪着平台和用户一起加速、加速、再加速。
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,因为证据不足,每个人都只要坐一年的牢。
但是其中有一人揭发,而另一人保持沉默,那么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,但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。
如果双方互相揭发的话,则因证据确凿,二者都判刑八年。
由于囚徒都很难相信对方,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,而不是保守沉默。
饿了么和美团乃至外卖员,现在就是处在这样的囚徒困境之中。
毕竟用户对外卖员的同情归同情,到头来还是要去看哪一家平台送的快,哪一家的外卖更便宜,我就去用谁的平台。
在这种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情况下,饿了么和美团谁都不敢率先降低对于配送时间的要求,因为如果对方坚持,那么自己就会一点点被消灭掉,被用户所抛弃。
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两家继续“加速”,外卖员也依然陷在和时间赛跑的困局中。
那谁能真正的帮助饿了么和美团摆脱这种疯狂的竞赛呢?去帮助外卖员走出跟时间赛跑的困局呢?
配送时间的恶性竞争对于公众交通安全是一个巨大的隐患,政府监管可以打破两家平台的囚徒困境。
谁都不允许违反交规,那平台对于配送时间的要求,自然会回归到一个相对安全的水平上来。
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,监管带来的必然是外卖员配送效率的下降,而这带来的必然是用户体验的下降和不满,平台运营成本会上升。
最终平台出现亏损,外卖员收入的降低,也会逃离平台。
所以外卖员迫于维持收入的压力,还是会主动的进入到这个和时间赛跑的困局之中。
算法,既是将外卖员困在系统中的元凶,也是唯一能解救他们的天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