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易,是商业的本质。从古至今,这条金规玉律在不断的进化,从以物易物,到以物换服务,到了今天的互联网企业顶层设计当中,甚至让交易本身就是一个赚钱的过程。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呢?交易的本质是促进了资源之间的流动效率。互联网,促进了信息之间的流动效率,物联网,更是促进了物品与信息终端的流通效率。到了支付行业,就是直接促进金钱之间的流动效率。这是一个聚宝盆,即将上市的蚂蚁金服就是打开了这个财富的密码,价值用人民币计算,已经过了万亿。而值得注意的是,字节跳动因为海外Tik Tok麻烦缠身
交易,是商业的本质。
从古至今,这条金规玉律在不断的进化,从以物易物,到以物换服务,到了今天的互联网企业顶层设计当中,甚至让交易本身就是一个赚钱的过程。互联网,促进了信息之间的流动效率,物联网,更是促进了物品与信息终端的流通效率。
这是一个聚宝盆,即将上市的蚂蚁金服就是打开了这个财富的密码,价值用人民币计算,已经过了万亿。而值得注意的是,字节跳动因为海外Tik Tok麻烦缠身的时候,还不忘拿下了国内第四块支付牌照。可字节跳动能从阿里的手中虎口夺食吗?马云的支付宝是如何颠覆了金融支付行业呢?
我想所有企业我们都可以听听其中的故事,从中学到对你有帮助的事。
在移动支付还没有诞生的年代,大家消费除了用现金支付,就是刷卡支付了。
但是,在2002年之前,各家银行都是各扫自家门前雪,哪管他人瓦上霜。
你把钱存工行,只能去工行的ATM机上取,你拿着建行信用卡,只能到建行的POS机上刷。那时候的用户,都不能叫做流量,银行之间的系统都没打通,用户都被银行视为自己菜园子里的菜,谁都别想抢走。可这么一来,没有了流动,没有了竞争,金融还怎么提升效率?银行还怎么更好的服务我们这些用户呢?于是,在老大央行的主持下,各大银行开了次会,说这么搞下去不行,我们又不是财阀,取之于民,自然也应该用之于民,更要服务好民众。2002年3月份,银联就在上海成立了,我们可以把银联当做是银行的联盟。银联搞了一套跨行交易清算系统,把各家银行的系统和数据打通。诶,从那以后,我拿着银行卡也可以去所有银联成员的ATM机上取钱了。它的作用就像桥,用桥把一个一个的孤岛连接起来,极大的便利了各个银行的用户。可是,银联也是想要赚钱的,毕竟此路是我开,此树是我栽,我收点过路费不过分吧?于是,当我们拿着银行卡去不同银行取钱,银联在中间就要赚走你一点钱作为过路的手续费;我们在餐厅吃完饭用信用卡买单,银联就要赚走餐厅一点钱作为手续费;你的每一次支付行为,除了现金支付,都会产生相应的手续费,落到银联的口袋,而且银联是两头收费的。银行有很多,可银联只有一家,慢慢地,银联就成了一个暴发户,就有一批企业瞄上了这个暴发户的需求。我们前面说过,除了现金支付,都会产生相应的手续费给银联。
可是,当顾客去买东西都用现金支付,那么银联是赚不到钱的,所以必须要让顾客用银联的POS机刷卡。
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商家都愿意装POS机,因为装机要付钱,安装要你付钱,装了之后顾客只要在POS机上刷卡支付,还得收你一笔钱。可高高在上的银联又不想低下它高贵的头,每一家每一户的推销POS机。于是银联又找到老大央行说,老大,这情况我解决不了,您得给我想想办法啊。但央行毕竟是金融业规则的制定者,大手一挥就制定出了“支付牌照”这个东西。于是就有了拉卡拉、合利宝、杉德这些具有很强线下拓展能力的民营支付企业。
我们用合利宝为例,你去一家餐厅吃饭,在合利宝的POS机上刷卡支付100元,餐厅需要支付1.25%的手续费。
这1.25元就按照7:1:2的比例分配给发卡行、银联、合利宝。而正当银联带着小弟们一起赚大钱的时候,遭到了两记重拳,一下就被打倒在地。这两记重拳来自于两位“野蛮人”,一位叫支付宝,一位叫微信。马云的淘宝最开始的支付方式是线下的同城交易,也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,货款两清。但这么做一是不方便,二是不安全,于是马云跑去找银联谈,大哥咱们合作吧,我有用户你有技术。可银联并没有对马云高看一眼,你是什么,跟我来合作?
马云直接绕过银联,跑去各家银行谈。
不知道是因为马云的个人魅力,还是电商的巨大前景,各家银行都被说动了,纷纷给马云开通了“快捷支付”的接口。马云也很重视支付宝,为了推行支付宝的使用频率,推出了“全额赔付”的支付,提出“你敢用,我敢赔”的承诺。这么一来二去,在没有银联的参与下,跨行之间的交易依然完成了,支付宝也帮助马云上面的商家和买家完成了交易。各位,我们有没有发现,原来没有你银联,支付宝也可以充当桥的作用,这是银联挨的第一记拳。
马云和支付宝应运而生,与其说是时势造英雄,不如说英雄造时势。
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,可这个机遇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。我们可以说没有马云,未来肯定还有“陈云”、“张云”。但我们也不能否认,马云的出现,把互联网时代的机遇提前带到了中国。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,这是属于马云抓住了机遇,一点一点缔造出了新的市场,新的机会。支付宝依托于阿里强大的电商积攒了足够多的用户体量和技术,2013年6月,支付宝干了件大事。通过余额宝,我们这些用户不仅能够得到较高的收益,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,没有任何手续费,还特别简单,就在手机上完成。这么一做,不仅仅是想抢了银联的饭碗,连银行的部分功能,支付宝都要承载了。
2013年,支付宝实名认证用户达到了3亿,手机支付完成金额超过9000亿元,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。
在同年,社交皇帝腾讯,在微信上推出 “扫一扫”的功能。
而扫二维码其实是一种信息的转化,我们把微信的用户信息变成二维码,扫描就可以互相关注。
一样的道理,把商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变成一个二维码,是不是就可以扫描支付了。耐心的微信等到大家都熟悉了“扫码”这个动作后,2014年春节,他们开放“微信支付”功能,向银联宣战。习惯的力量仍然是强大的,可我们要去想,如何让用户能养成这个习惯?那就必须要站在用户的角度,去观察用户的使用,去减少中间的环节,让用户感到便利,需求被满足了,习惯也就成自然了。何况“扫码支付”不仅环节上要比“刷卡支付”方便快捷,在手续费上,微信和支付宝又比银联要低。微信和支付宝不光是做减法的高手,更是懂得“断舍离”。放弃暂时的收益,还砸钱补贴商户和顾客,在同一笔交易里,微信和支付宝不光承担其中的手续费,还出钱补贴商家和顾客。2014年12月12日,支付宝正式向银联宣战,通过每单最高20元的补贴,高调进军线下支付业务。
这就是商业的智慧,从线上支付转移到线下支付,正式的抢银联的生意了。
在咄咄逼人的扫码支付面前,银联选择的应对方式叫做NFC支付。NFC支付是使用无线通讯技术,使手机和POS机这些设备在没有互联网的条件下进行连接,从而实现支付的一种手段。
那么银联为什么会使用NFC,而不是二维码呢?
一方面苹果支付已经证实了NFC的可行性,而且NFC可以放在SIM卡里面实现,更符合运营商这些国企的利益。另一方面,银联自己大概也不愿意承认被一张小小的二维码所打败。但商业永远是现实的,NFC被二维码支付打的满地找牙。
第一,绝大部分的手机都有摄像头可以扫码,但不一定有NFC模块完成支付,用户端的门槛更低。第二,商家如果支持NFC支付,需要升级POS机,但贴个二维码,商家手都不用抬,只要顾客自己扫码就可以,企业端的门槛也更低。第三、NFC支付需要打通整个生态链,包括手机厂商、POS机厂商、运营商,需要打通的关节那么多,但是偏偏这些环节都是由国企把控的,他们的效率远远低于互联网公司。
C端也好,B端也好,使用门槛都高于对手,工作效率还不如对手,你说这个仗还怎么打?截止2016年底,使用NFC技术的银联云闪付安装用户只是可怜的2000万,是微信月活数量的2.5%,是支付宝月活数量的4.4%。到了今天,云闪付的二维码也贴在了商家超市中,银联的优惠也出现在了电商结算渠道上。打不过你,那我就加入你,加入到这个时代的洪流里去。你的对手,不是这个时代最聪慧、最果敢的棋手,就是那些老谋深算、算无遗策的谋士,要么就是背靠最强实力的官家。在字节跳动的加入后,这个行业又会焕发出怎样的精彩?影响到哪些人呢?